网站首页/网络技术列表/内容

集团客户综合接入处理办法区分

网络技术2022-04-26阅读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集团用户随着全业务竞争时代的到来而成为争夺的焦点。在实施集团客户的信息化方案过程中,中国移动各地市分公司的客户综合接入建设是否到位则成为影响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素。

1、集团客户综合接入技术选择

集团客户可大体分为政府事业机关型、银行金融证券型、企业行业集团型、教育/校园型和宾馆/写字楼型。相对于一般用户,集团客户对运营商而言表现为业务量大、业务类型复杂、业务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表1是各类型集团客户对专线接入需求的简单对比分析。


表1 各类型集团客户对专线接入的需求分析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当前业界常用的集团客户接入技术实现方式如图1所示。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1 集团客户接入技术实现方式


就中国移动各地市分公司而言,集团客户综合接入的建设应该同城域网建设协调、配合,采用相对成熟的接入技术。几种接入技术在集团客户接入中的定位简要分析如下:

1)以新建的城域传送网为基础,采用MSTP技术构建主体综合接入网。也可利用原有基站传输设备可升级为MSTP的条件,以基站为依托提供集团客户的综合专线接入。在MSTP不到位且具有光纤资源时可暂时采用PDH光端机的方式实现客户的专线接入。

2)对于基于LAN的宽带接入,应以提供LAN出口线路为主要业务,原则上不参与用户驻地网的建设、运维和管理。

3)将WLAN作为一种业务向目标用户推荐使用。可以指导用户建设WLAN、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但最主要的是通过WLAN向用户提供无线局域网的出口电路,以WLAN带动专线接入业务的发展。

4)3.5G固定无线接入向用户提供的速率相对于LMDS较低,但也能向用户提供10/100Base-T、E1、ISDN、PSTN等接口,满足一般用户的综合接入需要。此设备可以应用到带宽需求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用户。3.5G系统既可以用作接入骨干传输,为用户驻地网提供出口电路;也可以直接针对单个用户终端提供宽带业务。

2、集团客户综合接入组网模式

2.1 MSTP+LAN模式

实现方式:在基站和室内覆盖的传输系统配置接入层MSTP设备,提供10/100Base-T端口接入。用户驻地如果有可以利用的综合布线系统可以直接实现大客户接入。大客户非常密集的地区可以增设小型三层交换机。

适用情况:大客户带宽需求比较高,且相对密集,如市区写字楼。

2.2 PDH传输电路接入模式

实现方式:直接通过传输网络为大客户提供E1、N×E1的传输电路,接入CMNET专线接入路由器。

适用情况:分散大客户,距离基站传输比较近,如工业园区。

2.3 MSTP+XDSL模式

实现方式:在基站和室内覆盖的传输系统设置MSTP设备,连接小型DSLAM,利用写字楼的电话线资源,以XDSL方式实现用户接入。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兼顾有话音需求的用户。

适用情况:写字楼有可利用的电话线资源。

2.4 MSTP+WLAN模式

实现方式:在进行室内覆盖建设的同时建设WLAN网络。以无线方式实现大客户接入。

适用情况:缺乏接入线路资源,无法通过有线方式接入时,如校园、厂区等。

2.5 3.5G无线接入模式

实现方式:3.5G固定无线接入是一种点到多点的结构。其主要系统组成一般包括中心站、终端站和网管系统三大部分,特殊情况下在中心基站和终端站之间可以通过接力站进行中继。与终端站相连的用户(通过UNI接口)可以是单个的用户终端,也可以是一个用户驻地网。

适用情况:距离较远,且线路缺口较大的地区等。

3、集团客户综合业务接入企业侧解决方案

集团客户综合接入提供的业务包括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随着中国移动软交换省干网络的建设,集团客户的IP话音业务将主要由软交换网络承载,原有的IP前置机接入方式将不再发展。由于目前中国移动还没有本地固定电话的经营牌照,因此各地市分公司在进行集团客户综合业务接入建设时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

(1)以综合接入方式抢占集团用户,避免单纯的语音业务与当地主体固网运营商正面冲突。

(2)以数据接入为主,语音为辅(可先不开),以数据业务带动语音业务。

(3)语音业务避免与当地主体固网运营商正面冲突,主要开展长途VoIP业务。

(4)尽量利用原来用户产权的布线,降低接入成本。

(5)尽量不出现类似PBX的设备,避免当地主体固网运营商的干扰。

(6)开展与集团用户办公OA系统结合的综合业务、增值业务,增加用户粘合度。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

相关阅读